南极甲龙:被称之为南极洲的盾甲(甲龙下目标恐龙)
南极甲龙的名字翻译为:“南极洲的盾甲”,它属于甲龙下目标恐龙,并且南极甲龙同时有结节龙科与甲龙科的特色,这点让迷信家们很头疼,这使分辨它们的化石很难准确。那么南极甲龙的化石是在哪里被发现的呢?南极甲龙又有什么特点呢?上方跟着小编一同来学习吧!
一、南极甲龙的化石
目前,谢全球上惟一的南极甲龙的化石标本,是在1986年发现的,过后是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的,这也是人类在地球上发现的第一只南极甲龙。南极甲龙是第二个以南极洲的名字来命名的恐龙,第一只恐龙是冰脊龙。南极甲龙生存在晚白垩纪的南极,所以它叫做南极甲龙。与白垩纪的恐龙相比,南极甲龙的体型属于中等体型。它的身长不超越4米,比拟高大。
二、南极甲龙的特点
南极甲龙是一种食草恐龙,只管南极甲龙的个头很高大,然而它的身材十分的牢固!南极甲龙的四条腿细弱而有力气,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南极甲龙的全身高低都长有甲片!这些安全的甲片,更像是间接镶嵌到了它们的皮肤上。
成年的南极甲龙鼻头到尾尖,最长可以长达4米长左右。只管在迷信家们发现的南极甲龙化石中,对于它的头颅骨不多,然而咱们能了解到,南极甲龙的头颅骨碎片都曾经开局骨化,会变得更为安全,这样可以很好地包全它自己。
据了解,南极甲龙的名字是由阿根廷的考古学家,雷奥那多萨尔戈多和祖尔码加斯帕里尼两位独特起名的。这个名字中,蕴含了“南极”和希腊词语中的“盾甲”。经过这个名字,咱们就可以间接了解到南极甲龙的发祥地和它的特点。
南极甲龙 被称之为南极洲的盾甲甲龙下目的恐龙
南极甲龙的名字翻译为:“南极洲的盾甲”,它属于甲龙下目的恐龙,并且南极甲龙同时有结节龙科与甲龙科的特征,这点让科学家们很头疼,这使分辨它们的化石很难准确。那么南极甲龙的化石是在哪里被发现的呢?南极甲龙又有什么特点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
一、南极甲龙的化石
目前,在世界上唯一的南极甲龙的化石标本,是在1986年发现的,当时是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的,这也是人类在地球上发现的第一只南极甲龙。南极甲龙是第二个以南极洲的名字来命名的恐龙,第一只恐龙是冰脊龙。南极甲龙生活在晚白垩纪的南极,所以它叫做南极甲龙。与白垩纪的恐龙相比,南极甲龙的体型属于中等体型。它的身长不超过4米,比较矮小。
二、南极甲龙的特点
南极甲龙是一种食草恐龙,虽然南极甲龙的个头很矮小,但是它的身体非常的结实!南极甲龙的四条腿粗壮而有力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南极甲龙的全身上下都长有甲片!这些坚硬的甲片,更像是直接镶嵌到了它们的皮肤上。
成年的南极甲龙鼻头到尾尖,最长可以长达4米长左右。虽然在科学家们发现的南极甲龙化石中,关于它的头颅骨不多,但是我们能了解到,南极甲龙的头颅骨碎片都已经开始骨化,会变得更为坚硬,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它自己。
据了解,南极甲龙的名字是由阿根廷的考古学家,雷奥那多萨尔戈多和祖尔码加斯帕里尼两位共同起名的。这个名字中,包含了“南极”和希腊词语中的“盾甲”。通过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直接了解到南极甲龙的发源地和它的特点。
南极甲龙的介绍
南极甲龙(属名:Antarctopelta)意为“南极洲的盾甲”,是种甲龙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南极。 南极甲龙的体型中等,身长不超过4米,同时具有结节龙科与甲龙科的特征,使它们难以准确地分类。 目前唯一的标本是在1986年发现于詹姆斯罗斯岛,是第一种在南极洲发现的恐龙,但却是继冰脊龙之后,第二种被命名的南极洲恐龙。 目前只有唯一种,奥氏南极甲龙(A. oliveroi)。
南极甲龙的生活习性。
南极甲龙(属名:Antarctopelta)意为“南极洲的盾甲”,是种甲龙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南极。 南极甲龙的体型中等,身长不超过4米,同时具有结节龙科与甲龙科的特征,使它们难以准确地分类。 正模标本是在南极洲圣玛尔塔组出土的,位于一个挖掘基地的附近90米处。 该地过去是个浅海环境,保存了许多海生动物化石,例如:鲨鱼牙齿、沧龙科的Lakumasaurus、鹦鹉螺、双壳纲、以及腹足类。 从鹦鹉螺等标准化石显示,该地的年代为晚白垩纪的晚坎潘阶,约74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 尽管位处海相沉积层中,南极甲龙仍生存于陆地上。 曾经在其他海相沉积层中发现甲龙类化石,但应该是被冲积到海洋中的尸体。 虽然在白垩纪时期,南极洲位于南极圈之内,该地的气候却比现在温暖许多,应该没有覆盖者冰河。 南极甲龙等动物可能生存于由蕨类与落叶树构成的森林之中。 尽管气温较高,当时的南极洲在冬天应有永夜。 在当时,南极半岛与詹姆斯罗斯岛连接者南美洲,允许两地的动物群做生物迁徙。 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有个共同的甲龙类动物群。
甲龙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是什么?
甲龙(属名Ankylosaurus)意为「坚固的蜥蜴」,是甲龙科下的一属,当中只有一种,称为大面甲龙(A. magniventris)。 甲龙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层被发现,年代属于白垩纪末期。 虽然甲龙的骨骼没有完整地被发现,甲龙常常被认为是装甲恐龙的原型。 甲龙背后的硬甲实质为硬化皮肤,具有较强防御能力,但较骨骼形成的龟壳相去甚远,对咬合力十数公吨的暴龙而言作用有限。 其它甲龙科亦同样有它的特征,如重装甲的身驱及巨型的尾巴棒槌。 它的尾巴非常脆弱,连接处只有五厘米宽。 甲龙类亦并非北美大陆及亚欧大陆的优势物种,数量相对于角龙类、鸭嘴龙类少很多。 bbc拍摄的《与恐龙同行》等记录片过分夸大了甲龙的体型及防御能力。
关于恐龙的小常识
1. 恐龙考古小常识恐龙考古小常识1.求有关恐龙的知识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 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 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 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 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 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 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 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 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 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 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恐龙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 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 恐龙在某一时期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迷至今仍无人能解。 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 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 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化石。 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2.恐龙知识有那些 恐龙,是一度主宰过地球的爬行动物.目前查明已知恐龙种类约800多种,形状分成两大类,即龙盘目和鸟盘目恐龙.其中,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的笨钝,有的灵活;有的在陆地爬行,有的跳跃奔走,有的腾空而飞.近几年来,一股挖掘、研究和开发恐龙的热潮已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并且已经引起了生物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乃至哲学家的高度关注.世界恐龙资源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加拿大、蒙古、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中国最著名的有湖北郧县、内蒙古二连浩特、河南西峡、四川自贡、云南禄丰、广东河源等6个地方.而真正可以同河源市比拟的,只有湖北郧县.专家实地考察发现,河源市与湖北郧县的恐龙资源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首次发现恐龙蛋的时间,都是在70年代,而真正大量发现,同样在1996年3月;二是湖北郧县1997年7月发现恐龙骨骼化石,经专家鉴定这是“国内首次、国际也十分罕见的龙蛋化石共生地”,而河源市在1999年7月发现龙骨化石,成为全国第二个龙蛋共生地.有关“恐龙”的资料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藏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 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词,该词来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国学者译之为“恐龙”.“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 *** 、内蒙古等较为著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 “恐龙”并不是分类上的术语,而是一个通俗名称.恐龙下设两个类群: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 (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 (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 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 (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 (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 (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 (四)剑龙亚目:剑龙等. (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体躯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区别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龙.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门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 3.有关恐龙的知识 恐龙是日本生物学家对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译,汉语界接受了日文译词,应该知道它不属于汉语的龙类。 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 自从19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 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 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 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陆栖动物群。 所有的恐龙皆为陆地动物。 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例如: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 恐龙是日本生物学家对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译。 所有的恐龙皆为陆地动物,认为龙是鳞虫之长、蛇颈龙,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鸟类,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 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 1842年,这些都不是恐龙,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 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例如,日本。 后来,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汉语界接受了日文译词,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翼手龙,汉语界接受了日文译词。 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恐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 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陆栖动物群,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化石并不多,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应该知道它不属于汉语含义的龙类。 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盘龙类(异齿龙与基龙)等。 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应该知道它不属于汉语的龙类。 实际上。 恐龙,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自从1970年代以来恐龙是日本生物学家对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译,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中国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 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沧龙、鱼龙,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却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但从科学角度来看。 对当时的欧文来说。 早在发现恐龙之前4.谁知道关于恐龙的知识呢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 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 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 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 下面我们就来大概认识一下它们吧。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 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 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 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 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 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体形巨大的翼龙是怎么飞上天的?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 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 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 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 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目前还没有结论,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在恐龙统治陆地的时候,海洋也同样被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占领着。 它们与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是近亲,也用肺呼吸空气,一般也产卵。 它们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长着锋利的牙齿,为的是捕食其他鱼类。 这些爬行动物多多少少长得有些像今天的鱼类,有人就认为它们是鱼变的,也有人认为今天的鱼是它们变的。 这些海中巨怪也有不少种类,像我们今天有的鳗、龟、蛇、鳄等等,过去也都有相似的种类。 如鳗龙,如蛇颈龙等等。 薄板龙是最长的蛇颈龙,全长可达15米。 它的脖子大约为躯干的两倍。 异特龙是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 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 大类分 蜥臀类 和 鸟臀类 根据尾骨的不同区分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5.恐龙的知识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爬行动物。 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 恐龙在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 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 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 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 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 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 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 草食者 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恐龙小知识
1.各种恐龙的小资料 霸王龙有个大脑袋。 霸王龙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 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 霸王龙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 它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寸,都很锋利。 剑龙,也叫骨板龙,全长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达3.5 米。 整个身躯如同现在的大象,但只有一个小得可怜的脑袋,大脑只有一个核桃般大小。 由于前肢短小,全身明显前倾。 颈部沿背脊直至尾巴中部,排列着两排三角形的板块,尾端有两对牛角状的尖刺,这是它的武器。 蛇颈龙的外形像一条蛇穿过一个乌龟壳:头小,颈长,躯干像乌龟,尾巴短。 头虽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内长有很多细长的锥形牙齿,捕鱼为生。 许多种类的身体非常庞大,长达11~15米,个别种类达18米。 四肢特化为适于划水的肉质鳍脚,使蛇颈龙既能在水中往来自如,又能爬上岸来休息或产卵繁殖后代。 2.关于恐龙的知识,大概30个字左右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所有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还是存活下来了,并繁衍至今。 恐龙(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 恐龙 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并且能以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000万年之久。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3500万年的三叠纪晚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3.恐龙的一些知识 最小的恐龙: 过去,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长约20厘米,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但至今为止,人们只发现了一具这样的骨骼化石,它很有可能是刚孵化出来的幼龙,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 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的成年龙要算是美颚龙,它的大小与鸡差不多。 最丑陋的恐龙: 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 肿头龙属於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满瘤状凸起,棘状刺。 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 最长的恐龙: 梁龙大约长达二十七米。 然而暂时昵称为超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 这两类初步推测长度为:三十五米。 最重的恐龙: 腕龙估算体重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 它需要粗壮的四肢来支撑身体。 最宽的恐龙: 甲龙。 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 。 最古老的恐龙: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 它出现於三叠纪中期,体长约1.5米,体重可能达到三十公斤。 爪最大的恐龙: 重爪龙是强壮的肉食性恐龙。 它的爪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恐龙爪。 爪的外侧弧线达31厘米长。 最大的肉食龙: 霸王龙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龙,成年霸王龙身长可达14米,体重约8吨,是恐龙世界中的霸主。 最聪明的恐龙: 就身体和大脑的比例来看,锯齿龙的大脑是最大的且,它的感觉器官非常发达,因而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 奔鸟龙可能是跑的最快的恐龙,时速超过70公里/小时。 最大的恐龙: 已知最大的恐龙是蜥角类的地震龙(暂无资料,欢迎提供),身长约40米,体重达51吨。 牙齿最多的恐龙: 植物性的鸭嘴龙类恐龙,大约有960颗牙齿,比任何恐龙都多。 最笨的恐龙: 巨大的剑龙头部非常小,大脑只有一个核桃般大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种很笨的恐龙。 蛋最大的恐龙: 高脊龙蛋的直径大约有30厘米。 那样大小的蛋可以容纳三点三公升的体积。 而蛋壳大约在2厘米厚。 4.关于恐龙的知识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爬行动物。 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 恐龙在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 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 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 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 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 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 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 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5.有关恐龙的知识 我推荐的一本好书 我推荐的一本好书是《恐龙百科全书》。 因为我很喜欢恐龙,想多了解一些关于恐龙的知识,所以我专门买了一本《恐龙百科全书》看。 这本书以详细资料、精彩的图片让我对恐龙更加感兴趣了。 我翻开书第一眼看见的是说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 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 接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倒映在我眼前,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 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 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 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 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 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 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 我看完这本书以后还想了解一些关恐龙的事情,因为就这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所以我以后会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让世界变成一个充满知识、充满爱和友谊的人类家园。 希望大家回去后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标签:。 6.关于恐龙的知识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另外在口语中,恐龙指丑女。 “恐龙”一词在字典中有两个意思:一类生活在几亿年以前的古动物,现已灭绝;(网络用语)当代相貌不好的女性。 中文名称: 恐龙 外文名称: Dinosaur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蜥形纲,爬行动物纲 亚纲: 双孔亚纲 目: 已灭绝 目录 简要介绍 恐龙时代 化石发现 恐龙类别 恐龙灭绝 恐龙之最 展开 编辑本段 简要介绍 基本属性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另外在口语中,恐龙指丑女。 “ 恐龙(英文:dinosaur[da?n?,s?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 恐龙 500万年至6595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一亿六千万年之久。 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现在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 出现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两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恐龙最终灭绝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名称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 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的)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 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 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 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 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他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与鸟类关系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 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 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在生物学中应该分 美学者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海平面忽然上升 [1]类于同一纲(即现未建成的恐龙纲)之内。 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 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从发现恐龙到20世纪前60年,由于对恐龙了解不足,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慵懒、缓慢的冷血动物。 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的观点。 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 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多样性发展 恐龙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 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 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生物习性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亿2000万年前—2亿8000万年前)。 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 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 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 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从2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 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 植食性的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 棘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 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 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 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 7.求有关恐龙的知识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 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 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 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 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 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 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 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 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 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 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恐龙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 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 恐龙在某一时期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迷至今仍无人能解。 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 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 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化石。 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8.所有关于恐龙的知识 恐龙,是一度主宰过地球的爬行动物.目前查明已知恐龙种类约800多种,形状分成两大类,即龙盘目和鸟盘目恐龙.其中,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的笨钝,有的灵活;有的在陆地爬行,有的跳跃奔走,有的腾空而飞.近几年来,一股挖掘、研究和开发恐龙的热潮已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并且已经引起了生物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乃至哲学家的高度关注.世界恐龙资源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加拿大、蒙古、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中国最著名的有湖北郧县、内蒙古二连浩特、河南西峡、四川自贡、云南禄丰、广东河源等6个地方.而真正可以同河源市比拟的,只有湖北郧县.专家实地考察发现,河源市与湖北郧县的恐龙资源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首次发现恐龙蛋的时间,都是在70年代,而真正大量发现,同样在1996年3月;二是湖北郧县1997年7月发现恐龙骨骼化石,经专家鉴定这是“国内首次、国际也十分罕见的龙蛋化石共生地”,而河源市在1999年7月发现龙骨化石,成为全国第二个龙蛋共生地.有关“恐龙”的资料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藏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 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词,该词来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国学者译之为“恐龙”.“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 *** 、内蒙古等较为著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 “恐龙”并不是分类上的术语,而是一个通俗名称.恐龙下设两个类群: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 (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 (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 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 (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 (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 (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 (四)剑龙亚目:剑龙等. (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体躯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区别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龙.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门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
外链关键词: 富光和哈尔斯保温杯哪个好 高校编制 10月20日的新闻 广东师范大学排行 高碑店天气预报24小时 南阳集团 专升本在校复习 天津落户哪个区好本文地址: https://www.q16k.com/article/1508c931a82a6119cb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