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塔爪龙:靠着吃白蚁为生的恐龙(生活在晚白垩世)
艾伯塔爪龙作为一种小型恐龙,生活在距当天有着7000万年历史的晚白垩世,艾伯塔抓龙生活的位置大多是在加拿大和北美洲地域,它们的体型十分的小,然而它的体型与祖母暴龙、天青石龙、羽龙还有大连鸟等十分的相似。
一、艾伯塔爪龙特色
艾伯塔抓龙的体型十分的小,体长仅仅只要0.8米的长度,它的体型大小在已知的774种恐龙之中排位在678位。值得一提的,只管它的体型比拟小,然而它与霸王龙等一些体型比拟庞大,杀伤力比拟高的恐龙一样,都是属于食肉性的恐龙。而依据钻研,在几千万年前的白垩世时间,许多小型食肉的恐龙愈加占据少数。
艾伯塔抓龙由于身材比拟小,所以在执行起来十分的矫捷,同时作为食肉性恐龙,它们的牙齿十分的尖利,关于一些比拟小的猎物能够间接将食物撕裂,它只要两个爪子,然而爪子十分的尖利,可以对猎物形成间接的损伤。作为最小的北美洲恐龙,它们的爪子和许多的阿瓦拉慈龙科一样十分的适宜开掘,而它们的食物就是一些小型的昆虫,例如白蚁等。
二、艾伯塔爪龙的化石钻研
艾伯塔爪龙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在加拿大地域和北美洲地域,它的第一个化石是在北美洲加拿大亚伯达省的一个公园之中,然而并不完整,只要仅仅的几块趾骨,而且依据拼凑钻研发现或者不是同一只的。
所以判别出,它们或者是群居类的生物,经过艾伯塔爪龙的化石钻研发现它们的爪子只管尖利,然而由于十分的短,所以不能够间接开掘洞穴,然而这关于它们捕捉自己的食物没有任何的影响。北美洲的恐龙化石数量十分的大,同时在加拿大地域占据着一局部。
艾伯塔爪龙 靠着吃白蚁为生的恐龙生存在晚白垩世
艾伯塔爪龙作为一种小型恐龙,生存在距今天有着7000万年历史的晚白垩世,艾伯塔抓龙生存的位置大多是在加拿大和北美洲地区,它们的体型非常的小,但是它的体型与祖母暴龙、天青石龙、羽龙还有大连鸟等非常的相似。
一、艾伯塔爪龙特征
艾伯塔抓龙的体型非常的小,体长仅仅只有0.8米的长度,它的体型大小在已知的774种恐龙之中排位在678位。值得一提的,虽然它的体型比较小,但是它与霸王龙等一些体型比较庞大,杀伤力比较高的恐龙一样,都是属于食肉性的恐龙。而根据研究,在几千万年前的白垩世时期,许多小型食肉的恐龙更加占据多数。
艾伯塔抓龙因为身体比较小,所以在行动起来非常的敏捷,同时作为食肉性恐龙,它们的牙齿非常的锋利,对于一些比较小的猎物能够直接将食物撕裂,它只有两个爪子,但是爪子非常的锋利,可以对猎物造成直接的伤害。作为最小的北美洲恐龙,它们的爪子和许多的阿瓦拉慈龙科一样非常的适合挖掘,而它们的食物就是一些小型的昆虫,例如白蚁等。
二、艾伯塔爪龙的化石研究
艾伯塔爪龙生存的主要环境是在加拿大地区和北美洲地区,它的第一个化石是在北美洲加拿大亚伯达省的一个公园之中,但是并不完好,只有仅仅的几块趾骨,而且根据拼凑研究发现可能不是同一只的。
所以判断出,它们可能是群居类的动物,通过艾伯塔爪龙的化石研究发现它们的爪子虽然锋利,但是因为非常的短,所以不能够直接挖掘洞穴,但是这对于它们捕捉自己的食物没有任何的影响。北美洲的恐龙化石数量非常的大,同时在加拿大地区占据着一部分。
暴龙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查看所有下属暴龙 暴龙 Tyrannosaurus时代:白垩纪晚期 late Maastrichtian 分布:加拿大艾伯塔省 美国新墨西哥州 蒙大纳州 科罗拉多州 怀俄明州等 食性:肉食 典型体长:全长15米 高约6 米 推测体重:6.5-7吨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 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 ——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 他利用木制的大木筏,即河上划艇作为流动营地来寻找化石,并进行发掘。 这种木筏也是运输化石的工具,因为用马车运输会损伤化石。 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暴龙的动物公诸于世,在安装骨架的同时,布朗和奥斯本以模型重塑暴龙生前的风采,但是他们无法把重达两吨的骨头组合成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灵巧如鸟的巨兽”,他们只好将他组合成直立而迟钝的模样,我们现在认为并不正确,其实这个错误维持了50年以上。 暴龙真相 暴龙,学名tyrannosaurs rex的意思是暴君蜥蜴,肉食性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种。 暴龙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肉食动物,六千五百万年前灭绝, 结束在白垩纪。 暴龙的头部非常的巨大(长约1.2米)。 强而有力的颚部上长有锯齿边缘的牙齿,庞大粗壮却像鸟类的两脚上,指头长有强力爪子。 和粗壮的脚比较起来,暴龙的手臂小得与头骨的反比,比人类的手要短,根据古生物学家认为,这可能由于暴龙只用口捕腊,前肢绝少使用,因而渐渐变短变小,也因此演变成由后肢站立,前肢退化及后肢成为武器,因而演化成这种奇异的身体结构,暴龙虽然身躯庞大,骨骼却是空心的,而且头颅中有一些大而中空的洞,因而使得体重减轻,便于行走和捕腊。 体长十四米,体高约五点五米,体重达七吨,暴龙的尾巴长又粗,看来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攻防武器,大概常以后肢及尾巴为重心,因此推测后肢和尾部份肌肉相当结实,破坏力比龙卷风还强大! 一般来说,学者们相信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它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晚期,距离现在大约六千五百万年。 暴龙的身体高达十四米,体重大约十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具大的现生象。 从暴龙的化石发现, 它的每颗牙齿大小不一,有的牙齿长度,比人类的手掌还要长,有的小如人类尾指一节,牙齿由尖顶到基部,都有斜旋锯齿,其凶猛程度可见一斑,颚部强大惊人,是数十头湾鳄颚颔力量的总和,暴龙的头是所有恐龙中最大又最有力的,这种可怕的肉食性动物会用长着军刀般利齿的巨颚,狠狠地一口咬死猎物,接着扭转强壮的颈部,将嘴中的肉块撕扯下来。 张开的血盆大口更是吓人,里面生着二排向内弯曲的锐利牙齿,每颗有二三十厘米长,一旦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着坚韧骨质甲胄的大型草食性恐龙也会承受不住。 暴龙的生活环境 在白垩纪初期出现的开花植物,在暴龙生活的时期主宰着世界的生态系统,90%的叶片化石都是在北达科塔州发现的,在收集的3万多个叶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属于宽叶植物。 现在,在暴龙发现地的附近,仍然有暴龙时代的针叶植物如落叶松和它的亲缘植物,当时的景物和佛罗里达州或乔治亚州南部相类似,这个区域有些小树,高约30~15米,树干直径不到0.3米。 暴龙生活的时代,现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经出现了。 所以暴龙生活的环境并没有想象的奇特。 暴龙如何进化?暴龙的最早的祖先来自三叠纪晚期的始盗龙(eoraptor),它身长只有0.9米,还不到1米,体重只有5到7公斤。 始盗龙的的下颌中部没有一些素食恐龙那种额外的连接装置。 而是在下颚的中间,有一个能够让下颚弯曲的活动关节,当双颚咬住东西的时候便会紧紧钳住猎物,而暴龙就有这种下颚! 它还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始盗龙具有5个“手指”,而后来出现的食肉恐龙的“手指”数则趋于减少,到了最后出现的暴龙等大型食肉恐龙只剩下两个“手指”了。 再如,始盗龙的腰部只有三块脊椎骨支持着它那小巧的腰带,而后来的恐龙越变越大时,支持腰带的腰部脊椎骨的数目就增加了。 那么暴龙是如何从狗一般大小演化为长13米的巨兽?数十年来,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暴龙是其他巨型捕食者的后裔,例如跃龙/异特龙(allosaurus),它是最大,更多牙齿的恐龙的最后一代,这就是超级肉食恐龙的假设,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正确。 跃龙 (allosaurus fragilis)为侏罗纪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 体长约11米,估计体重1.5~2吨, 为行动矫捷的凶猛捕猎者,狩猎时可能会跃进扑击猎物, 故名。 推测它会潜伏在植物丛中发动突击, 强壮的前肢上长有3个指爪,为重要的武器,一般以中型至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物,无疑是侏罗纪恐龙最强的天敌,但到了白垩纪中期,跃龙突然消失在地球上, 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历史上最强的陆上捕猎动物——暴龙(tyrannosaurus)。 最近几年发现的暴龙和肉食恐龙有很多现异之处,就拿它的脚为例子,它那突出的第三趾是很多白垩纪末期恐龙的特征,但它们都是小恐龙,它们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大型肉食恐龙,如似鸵龙。 暴龙其实是小型肉食动物,但后来演化成极为巨大的体型,它们和其他大型肉食恐龙并没有任何关联,从解剖学分析可以轻易的辨认出那些恐龙与暴龙没有关系。 但是要追踪出暴龙的进化历程就甚为困难——化石纪录中有一大段空白,接着暴龙的第一位巨型祖先就突然出现了,直到最近,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海拔1300米的山区发现了新的线索,这里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史前海滨,线索烙印在此地已经有好几百万年了,加拿大恐龙足迹最多的地方是阿伯塔省一处叫‘大仓’的煤矿,那里发现了甲龙等恐龙的足迹,他们通过巨大的崖面,这里一度是滨海的泥地,这个地点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的年代有一亿年之久,但附近却没有发现同时期的骨骸化石,所以专家们猜测,这时恐龙迁徙的时候留下的,在这些足迹里面并没有暴龙的,但是根据这些细长的足迹来判断,他们一定是某种巨型恐龙留下的,这也许是暴龙的祖先。 这种龙是暴龙演化过程中一个转折点,与当时其他小型捕食恐龙不同,它是利用双颚来杀死猎物,而不是使用前肢。 这种适应性变化造成暴龙的兴起和它独特的外形,暴龙最早来源于独身龙(alectrosaurus),独身龙体型细长,前肢也很长。 演化至阿尔贝塔龙(albertosaurus)时,它的头变得更大,前肢变得更短,阿尔贝塔龙和暴龙类似,但细看各个特征的时候会发现它比暴龙更为原始。 到底谁是暴龙最近的亲戚?古生物学家认为有两种可能: 北美洲的恶暴龙(daspletosaurus),暴龙在眼睛上方有一块大骨突,而在蒙大拿发现的恶暴龙化石,这个骨突就比较不突出,在早期的恶暴龙身上甚至更小。 亚洲的特暴龙(tarbosaurus),特暴龙原本称为暴龙,但事实上它们有很多现异处,例如连接头部的后脑干部分。 暴龙:掠食抑或腐食? 在古生物学界之中有一个争论是暴龙是否真的是一种积极的掠食者。 积极的掠食者的论据:暴龙的听觉很特殊,应该说在头颅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声音,它耳朵的外观与其它恐龙相差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却有很大的改变。 如此一来,暴龙能听到的音域就更广,也许能听到其他恐龙难以听到的低频率音波。 推测暴龙可能以发出低音的恐龙(大部分的鸭嘴龙类)为猎物。 还有,暴龙的双颚是足以胜任狩猎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动物一样,它的牙齿也是向后弯曲,牙尖朝着口部中央,这意味着,猎物在口中挣扎的时候,也只能向喉咙的方向逃跑。 而且,它的牙齿有很深的牙根,这使牙齿结实而不易于折断,更可以咬穿骨头,这也是暴龙下颚这么深的原因——牙齿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实是埋在牙龈里。 而且,细腻的锯齿围绕着牙齿的前后两面,他们的作用像小钩,锯齿刺穿肌肉时,钩子能钩住肉的纤维,将其置于锯齿间,锯齿间有利刃的齿缘足以撕裂纤维。 吃食腐肉的论据:积极的掠食者的视觉系统应该是最发达的,可是暴龙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觉最发达,而嗅觉发达,毫无疑问的是食腐的必备条件。 还有,暴龙的体积巨大,这有利于赶走那些蜂拥而来的狩猎动物。 暴龙如何行动? 暴龙是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以前,人们认为暴龙能够奔跑如飞,就像它们在电影里追上急驶的汽车那样,时速可能高达72公里,很少有猎物能够逃脱其利爪。 但在2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公布了他们关于暴龙运动的研究成果,认为暴龙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们不能奔跑,只能以每小时18到4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不同动物的运动,通过腿的长度、运动姿态等参数估算动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 计算表明,动物的体重越大,它依靠两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体重的比例也越大。 一只普通的鸡,腿部肌肉只需要达到体重的17%左右。 但一头体重6吨的暴龙,如果它能够奔跑,那么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将超过身体总重量的80%。 而现存的陆地脊椎动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会达到身体重量的50%。 为了对比,研究者还计算出,一只暴龙大小的鸡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将占全身重量的99%——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研究者的结论是,暴龙运动的速度很可能不超过每小时40公里。 如果你被一头暴龙盯上,跑得足够快的话,还是有可能逃脱的。 长期以来,科学家就暴龙是捕食者还是腐食者这一问题存在着争议。 有专家提出,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说明暴龙依靠腐食为生,因为暴龙奔跑的速度较慢,它的前臂力量较弱,不足以进行狩猎活动。 但也有人认为,暴龙应该仍然能够捕获到行动较为迟缓的草食动物。 中国暴龙发掘情况 在吐鲁番盆地里,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所在1964-1966年,发掘到许多的恐龙化石。 其中就有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特暴龙。 吐鲁番盆地是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位居天山山脉的东南面,吸取天山之水。 正北方,博格达山崛起海平面5446米。 在盆地中央是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6米,聚集众水流。 在吐鲁番盆地的北翼,出露极好的中生代晚期与古新世的地层,构成了东西走向的山脉——火焰山,名字源起于在日落照射紫红色岩层,形成像火焰一般的壮观景色。 火焰山东西100公里,南北10公里宽,是由中生代晚期与新生代最早期的“鄯善群”岩层构成。 这个地层包含了红、灰、绿黄色彩缤纷的泥质砂岩、页岩、砂岩。 最底层砾岩原来以为是第三纪沉积的,在1964年,于这岩层中发掘到恐龙与蛋化石后,这部份被归于白垩纪,而重新命名为苏巴什组。 这套岩层厚达163到215米,是由红棕色砂岩、泥岩和底层砾岩构成。 特暴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挖掘到的标本总计有五颗牙齿与一件不完整的髋骨。 它是属于暴龙科。 在白垩纪晚期的亚洲地区,特暴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种属。 1972年,在河南省峦川县嵩坪村的秋扒组地层中,发掘到五颗大型牙齿,恐龙权威董枝明在1979年命名为峦川暴龙(霸王龙)。 暴龙类是在地史所有动物中,最庞大凶猛的食肉类动物,秋扒组岩石是分布在潭头盆地峦川县一带的白垩纪晚期地层,是由紫红色的砂泥岩构成,最底部含有砖红色的砾石。
食肉的恐龙有哪些
问题一:哪些恐龙食肉1、迅猛龙 【迅猛龙】(属名:Velociraptor)又译伶盗龙、速龙,其意为“敏捷的盗贼”,是一种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生活于8300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 它是一种小型驰龙类,体长约2.07米,臀部高约50厘米,体重约15千克。 它是捕食行动迅速的活跃捕食者。 迅猛龙的大脑较大,脑重与体重比在恐龙中属于最大的之列,由此显示它们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恐龙。 迅猛龙的模式种为蒙古迅猛龙,也是目前唯一确定的已知种。 凶猛指数 2恐爪龙 【恐爪龙】(属名:Deinonychus)恐爪龙是一种体型轻巧、奔跑快速的兽脚类肉食恐龙。 身长约为3米,具有刀剑般锐利的牙齿,恐爪龙用两脚站立,前臂比较短。 每只手上有三个带着尖长爪子的手指,每只脚有四个脚趾,其中一个脚趾上长着约12厘米的利爪。 它有个长尾巴,它的眼睛非常大,所以能看得很清楚。 恐爪龙非常聪明,它们成群打猎。 它吃任何它可以捕杀并撕裂的动物。 它和其他驰龙科成员一样长着羽毛。 凶猛指数: 3南方巨兽龙 【南方巨兽龙】(属名:Giganotosaurus)的含义是“巨大的南方爬行动物”。 南方巨兽龙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恐龙中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南方巨兽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前肢很长,前爪最长为56厘米,还可以利用这个长长的前肢和非常尖利的长前爪辅助捕猎。 休息时可以用四肢走路。 咬合力为8吨以上,它硕大的嘴巴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每颗牙有30厘米长。 南方巨兽龙作为异特龙的后裔,有个又细又尖又长有强壮的尾巴。 南方巨兽龙身高为6米以上,身长为14米左右,体重约为15吨,生存于白垩纪中期,距今约1亿年至9千5百万年前,发现地点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 凶猛指数: 4鲨齿龙 【鲨齿龙】(属名:Carcharodontosaurus)是非洲发现过的最大的肉食恐龙,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特殊发现,是至今发现的最大型的食肉恐龙之一。 只有南方巨兽龙比其大。 鲨齿龙巨大的头骨有5.5英尺长,带着一打又薄又利的牙齿,有些像鲨鱼的牙齿。 难怪它被称为“鲨鱼牙齿的蜥蜴”。 鲨齿龙长14米,高5―6米,比霸王龙长1.5米,鲨齿龙的股骨长1.45米,鲨齿龙的头骨有1.63米长。 鲨齿龙和南方巨兽龙都被划为鲨齿龙类。 凶猛指数: 5异特龙 【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又称跃龙、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 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米,最长可达12到13米。 它们生存於晚侏罗纪,于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 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公分。 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 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凶猛指数: 6蛮龙 【蛮龙】(属名:Torvosaurus)蛮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属于蜥臀目的肉食龙类。 蛮龙的体形庞大,是种巨大的肉食性恐龙,凶猛而且残忍,专门以捕杀各种植食性的恐龙为食。 于是被称为侏罗纪晚期恐龙界的冷血杀手。 蛮龙的头骨很长,经测量,蛮龙的头约有1.2米长。 蛮龙巨大的体形并没有影响它捕食时的速度,它可以迅猛地扑倒猎物,不过蛮龙的身形却很狭长,长度竟达10-12米,这使得它很难通过狭长弯曲的通道。 7霸王龙 【霸王龙】又名暴龙,(属名:Tyrannosaurus)含义:暴君蜥蜴,模式有效种是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 生存于白垩纪晚期。 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之一,体长13米,仅头部......>> 问题二:食肉的恐龙都有哪些给以一个链接: bbs海voc/topic-107133-1-1 希望能帮助你。 ^__^ 问题三:世界有多少种恐龙,吃草的和吃肉的分别有哪些? 10分 吃草的:梁龙,地震龙,腕龙,马门溪龙,三角龙,五角龙,甲龙,副龙捷龙,慈母龙,鸭嘴龙,镰刀龙 吃肉的:霸王龙,高棘龙,棘龙,食肉牛龙,宣汉龙,异龙,异特龙,恐爪龙,犹他盗龙,小盗龙,翼龙,暴龙 写了怎么多了能采纳了吧 问题四:侏罗纪晚期的食肉的恐龙有哪些侏罗纪晚期没有霸王龙,霸王龙是到白垩纪末期才出现在地球上。 两者相差一亿多年啊~~~ 在侏罗纪晚期,主要的大型兽脚类恐龙(就是很大的那些肉食恐龙)有异特龙 、跃龙、角鼻龙等,对大型蜥脚类恐龙(就是那些长脖子、很大的,包括梁龙 )构成了重大威胁。 大型兽脚类恐龙通常是三三两两地结伙出动,猎食年幼、年老、体弱的 掉队的大型蜥脚类恐龙。 猎食成功率很高。 问题五:侏罗纪都有什么大型食肉恐龙棘背龙 、霸王龙 、巨兽龙 、鲨齿龙 、蛮龙 、马普龙 、魁纣龙 、奥沙拉龙 、吉兰泰龙 、三角洲奔龙 、特暴龙 、依潘龙 、高棘龙 、食蜥王龙 、爆诞龙 、巴哈利亚龙 、似鳄龙 、重爪龙、惧龙 、永川龙 、艾伯塔龙等体长都在10米以上。 问题六:食肉的恐龙都有哪些“来自纳尔默达的帝王爬行动物”,根据纳尔默达河流域命名。 科学家说,此种恐龙长约25-30英尺,头顶有角,用两只脚走路,体重相对来说较重。 他们生活在在印度次大陆上,时间为恐龙时代即将结束的白垩纪,也就是六千五百万年前,以猎食长脖子的食草类恐龙为生。 震龙,它的身长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到130吨!震龙生活的时代是大约1亿6千2百万年到1亿3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科。 跃龙是典型的食肉恐龙,身长足有36英尺(11米),长着巨大而强劲的下颚,下颚里还有锯齿状的尖牙。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它被确认为侏罗纪最为兴盛的食肉恐龙,游荡在当时的北美洲一带。 三迭纪合踝龙只有10英尺(3米)长, 而且体形非常苗条。 它吃的大多是晰蜴,但有时也可能成群结队地去捕杀一只年幼的小晰蜴龙。 坐骨龙同样生活在三迭纪。 它比合踝龙还小,身长仅7英尺(2.1米),也是最古老的食肉恐龙之一。 尽管今天看来个头不算很小,可是与后来出现的庞然大物相比,就显得叮不足道了. 蒙古白垩纪的似鸡龙。 它们拥有的是无牙的喙形嘴,既能准确无误地抓住过往的昆虫,也能熟练在啃食脆生生的植物。 南非三迭纪的阿里瓦龙,在学习猛扑和猎杀以获取食物时一定是在憋着股劲跟父母比赛的。 这种龙成年后身长可达30英尺(9.1米),能够击败巨大的猎物。 恐瓜龙身长11英尺(3.3米),牙齿如刀子一般尖锐,但它主要还是依靠两只弹簧刀状的利甲方DD一只脚一只。 它们可以反复弹出,疾风暴雨般将对手斫伤。 霸王龙最大的个体身长可达17米,站立时有六米高,体重达8吨,真是庞然大物了。 更为可怕的是它有一个1.5米长的大头,1米以上的口裂,上下颌长满锋利的牙齿,牙齿足有20厘米长。 腔骨龙是虚骨龙类恐龙中最著名的早期成员,生活在三叠纪晚期,其足迹曾遍布于世界。 腔骨龙身长2米左右,后肢细长,但强健有力,三个脚趾着地,趾端有弯曲的爪子,适宜于在地面上行走或奔跑。 前肢较后肢短小,但手掌上的三个指头却是较长的。 身体以臀部为重心支撑点,后面长而纤细的尾巴,与身体前部保持着平衡。 它的颈部细长,伸缩自如。 头较小,转动灵,嘴巴狭长,牙齿尖利。 所有这些都说明,它是一类行动较为敏捷的肉食性恐龙。 问题七:世界上有哪些历害的食肉恐龙,至少20种。 体型最大的十大肉食恐龙有:棘龙、霸王龙、蛮龙、马普龙、鲨齿龙、南方巨兽龙、魁纣龙、奥沙拉龙、 西雅茨龙,葡萄牙蛮龙(按照体型),目前所有食肉恐龙里棘龙的体型最大。 此外,诸城暴龙、惧龙、吉兰泰龙,特暴龙 高棘龙 索伦龙 食蜥王龙 北美蛮龙等也是体型极大的食肉恐龙。
恐龙吃什么食物
食肉恐龙中有一些体型轻巧的小型肉食龙,它们以偷吃其他恐龙的蛋为生。还有的恐龙以吃蚂蚁维生;
素食恐龙一般以吃松柏、银杏、苏铁、蕨类等草本植物为生。
恐龙分为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两大类,还有一些是杂食性动物。
牙齿曲线形细而尖牙齿是属于肉食性恐龙;牙齿宽而大的属于素食性恐龙。
恐龙是出现于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在大灭绝中脱颖而出,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角龙是不是肉食公物
角龙是一种鸟臀类草食性恐龙,是一种传说生物,活跃于後白垩纪(1.44亿~6,640万年前),其明显特征包括脸上的角及勾状的喙与头後方骨质的的皱摺。
基本简介
角龙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已绝灭的爬行动物。它们在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由假鳄类进化而来,至晚白垩世绝灭,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在中生代恐龙成为最繁盛的动物之一,故此,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
角龙或角面恐龙是鸟臀草目食性恐龙缘头龙类的一支。活跃于后白垩纪(1.44亿~6,640万年前),被称为恐龙家族的“末代骄子”,它们体长可达9米,成群生活,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啃食植物。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外形特征
角龙类以植物的嫩枝叶和多汁的根、茎为食物。它们的头大而长,占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前部窄而低,形成一个喙状的嘴。颈部较短,尾也粗短。
角龙化石
角龙类有短而宽的脚,前脚有五指,后脚有四趾,指(趾)末端有蹄状的构造,善奔走。
角龙类是把防御的“盾”和进攻的“矛”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动物。颈盾就是防护自身的盾,角就是反守为攻的矛。角龙对食肉恐龙的防御是积极的防御,因此,常常是成功的。所以,角龙虽然出现很晚,却能在短时期内演化出众多类型,这不能不说角龙类是进化非常成功的动物。
颈盾的作用不只是防御,它还有另外三种功能。首先,它能为颌骨部的肌肉提供有有力的附着点,帮助颌部肌肉加强咀嚼的力量。其次,不同形状的颈盾代表不同的种,以及同一种中的不同个体。这种情况在现生的哺乳动物如鹿中也可以看到。再者,颈盾又是温度调节器,是远古时代大自然创造的冷热两用空调器。颈盾已高度脉管化,当血液从骨骼上的槽沟和管道流经颈盾时,利用它巨大的表面积便能调节冷热。
特点
角龙最大的特点是除了原始的种类外,头上都有数目不等的角。此外,还有从头骨后端向后长出的一个宽大
原角龙
骨质颈盾,覆盖了颈部,有的甚至达到肩部。角和颈盾无疑具有防御和保护自身的作用。
大部分角龙亚目的恐龙于吻部或额部有大型的角;骨质装饰和鼻角保护它们免受肉食动物的攻击,在竞争中雄性也会用角互相推撞。有些种类,尤其是角龙科的种类,於颅骨褶皱的后缘有骨质突起,排列於颈部形成颈盾。
鸟臀类角龙亚目,头大,颈部有皱褶状突起。头上长角。吻部细,具尖喙。外形有些象现代的犀牛,体形粗壮。四足行走,前肢短于后肢,草食性动物,角龙的化石往往成群地被发现,可见它们生前有群体生活习性,可能也会成群结队地对抗肉食性恐龙。晚白垩世。
作为角龙类的“代表人物”,三角龙是恐龙史上知名度仅次于霸王龙的一种奇特恐龙,长着怪异的角和长长的颈盾,粗壮的身体使得霸王龙也对它产生三分畏惧。
鹦鹉嘴龙科
鹦鹉嘴龙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鹦鹉嘴龙了,它是最早的角龙类。过去曾把它归入鸟脚类,它在某些地方也的确像鸟脚类恐龙,但根据它最本质的特征,近年来许多恐龙专
角龙(图2)
家都认为它代表角龙类的祖先类型,应归于角龙类。它有短的鼻子,位置较高的鼻孔,高高的喙嘴,非常像现代鹦鹉的嘴,所以叫鹦鹉嘴龙。这种恐龙体形都比较小,身长没有超过2米的,已发现的幼年个体只有25厘米长,成年个体也不过1.5米长。它的前肢短,后肢长,前肢长度只及后肢的58%。前肢有三具手指,第一指与其他两分开,证明前肢的手能够抓握。它的后肢有四个比较细的脚趾。鹦鹉嘴龙主要靠后肢走路。它的牙齿宽而平滑,以植物为食。这种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距今一亿多年)。那时候,一些苏铁、部分蕨类植物已开始灭绝,代之而起的则是有花的被子植物。因而鹦鹉嘴龙吃的大多为坚硬的木质的茎和一些种子。虽然强大的颌部肌肉能帮助它咀嚼,但仍感力不从心。人们在它的胃部找到了胃石,这些胃石能帮助它在胃内研磨食物。鹦鹉嘴龙在头骨之后有短的棘刺向后伸出,形成小的颈盾。但这种颈盾并不明显,所以也有的科普书中详说它没有颈盾。目前,鹦鹉嘴龙属至少已有七个种。有一种鹦鹉嘴龙头上长有微小的鼻角,后来发展成典型的角龙类。过去鹦鹉嘴龙仅能发现于亚洲的蒙古及中国。最近法国的一位恐龙专家在泰国也找到了鹦鹉嘴龙化石,证明它的分布区域已经南移了。
新角龙类
新角龙一般又分为两科原角龙科(Protoceratopsidae和角龙科Ceratopsidae),原角龙科包括原角龙属(Protoceratops)和纤角龙属(Leptoceratops, 即隐角龙属);角龙科(Ceratopsidae),包括三角龙属(Triceratops)
原角龙
和肿角龙属(Torosaurus, 即牛角龙属)。
新角龙类的最大特点,就是头骨前部深而窄,吻部细,头骨特大,长度约为身长的1/4 ~1/3 ,但是其中有一半并不是真正的头,而是颈盾。新角龙类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头上有各种样式的角,这不是装饰品,而是锋利而凶猛的武器。当肉食性恐龙气势汹汹地冲上来时,新角龙类就像现代非洲野牛那样,利用它们的角与之进行生死搏斗。当然不同形状的角,也可以作为种间雌雄差异的标志。
原角龙科中最著名的,可以说是原角龙。由于发现了它的蛋化石,人们确信恐龙是生蛋的。这曾成为20世纪20年代科学界最轰动的新闻。“原角龙”的原义是最早头上长出角的恐龙。它的躯体较小,一般不超过2米,体重不超过180公斤,看上去是一种笨重、矮胖的动物。它的头较大,头骨有46厘米长,头上还没有长出真正的角,只在鼻骨和额骨上有粗糙的突起,这是角的雏形。它的头上有很大的颈盾,乍看起来好像戴了一顶帽子。它的头骨有些特征如喙嘴等,与鹦鹉嘴龙相似,可见它的确是鹦鹉嘴龙类与新角龙类的中间类型。它的前后肢几乎等长,四肢粗壮,有宽阔厚实的脚,趾端有像爪一样的蹄子,说明它像现代犀牛一样,是在高原上生活的。它有大而有力的颌下肌,能帮助它用钩状喙嘴咬断植物的茎或叶子。原角龙下蛋的窝是连在一起的,说明它们是群居的。刚刚出世的小原角龙需要妈妈的照顾,直到能独立生活为止。从蒙古发现的众多原角龙化石中可以看出,雄性原角龙的颈盾要比雌性的大而粗壮。原角龙营集体生活,一般都由一雄性个体作为领袖。雄性原角之间会进行撞头争斗,胜利者就成了这一群体的头领。原角龙科的成员在北美也有发现,如蒙大拿角龙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的原角龙类。它的鼻骨上方已长出了很小的角,但颈盾比原角龙要小。有的恐龙专家认为,它可能跑得较快,因为它的脚极度为宽厚,而且有四个脚趾,趾端有利爪。
关于鸟臀目
简述
腰带为四射型结构,与鸟类者相似。植物食性或少量杂食性,除鸟脚亚目外,其余是4足行走动物。本目属种的头骨变化大,头顶一般低平,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一未骨化裂隙,上颞孔大于下颞孔,腭骨前端窄,其孔消失,上翼骨退化。前上颌骨末端扩大,吻部发达,鳞骨上的耳凹深宽,一或二块眶上骨,鼻孔扩大。头骨前部长,后部短。额骨和顶骨扩大,使后额骨和后顶骨缺失。颧弓不同程度的外突,方骨向前下方倾斜,颌关节面与其牙列处同样水平,这可谓植物食性动物特征。下颌较宽,有无牙的前齿骨,由齿骨和上隅骨形成冠状突,前关节骨和反关节突发育,牙齿只限于颊部发育,只有在原始类型中才有前上颌齿。牙齿排列紧密,齿冠呈叶状,其边缘有锯齿构造。颈部较短( 9~15颈椎)、背部长( 17脊椎)、荐椎不定(4~11),椎体为平凹或双平型。肩胛骨细长,乌喙骨亚圆形,乌喙孔穿透,肱骨硕大,有加大的三角肌嵴,前足外指退化,末端有爪。耻骨前突发育,其后突与坐骨平行,闭孔退化。后肢长于前肢,股骨发育有股骨头,大转子和第Ⅳ转节。胫腓骨并排紧密,距骨、跟骨不大,后足Ⅴ趾退化,每趾皆有蹄状爪。有的类型发育膜状甲板排列于背部、躯干或其他部位以护身躯。过去曾认为鸟臀目在晚侏罗世出现,但1962年在南非发现畸齿龙(Heterodontosaurus)产于上三叠统,1967年在阿根廷中三叠统中找到皮萨龙(Pisanosaurus),在云南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中发现大地龙(Dadisaurus)等证实鸟臀类与蜥臀类一样,同样出现于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
种类与分布
鸟臀目共有5个亚目:鸟脚亚目、剑龙亚目、甲龙亚目、角龙亚目和肿头龙亚目,分布于欧洲、北美、南美、非洲及亚洲的中生代地层中。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近日从博物馆恐龙标本中发现了两种小型角龙新物种。这些标本化石分别于数年前出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龙省立公园中。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白垩纪研究》杂志之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这次发现的两种角龙物种分别名为“Unescoceratops koppelhusae”和“Gryphoceratops morrisoni”。“Unescoceratops koppelhusae”恐龙的化石发现于1995年,这种恐龙生活于大约7500万年前,身长约1米,头部后方长有一个较短的装饰,嘴部像鹦鹉的喙,下巴像一把斧头。“Gryphoceratops morrisoni”恐龙的骨架标本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
美国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古脊椎动物馆馆长迈克尔-赖安表示,“在将这些化石标本碎片组合到一起后,我们发现这是一只有角恐龙的颚部。这与我们以前看到的任何恐龙都不一样。我敢肯定地说,我们可以定义新的物种名称。”研究人员认为,成年“Gryphoceratops morrisoni”角龙长度应该不超过0.5米。因此,这也是北美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小角龙。
赖安指出,这两种新发现的恐龙物种都生活于白垩纪时期,而且那个时期保存下来的小型角龙的骨架化石非常少,因此这样的发现非常罕见。“由于小型恐龙的体形太小,因此很难完整、自然地保存下来。由于体形太小,这两种角龙可能是其他一些恐龙的美味佳肴,而它们本身可能以小型两栖类或爬行类动物为食。”在这两种恐龙家庭新成员的生存期间,如今贫瘠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地区当时可能会更潮湿。
链接
远古发现丨“巨龙时代”的逆生长:这类恐龙为啥体型突然变小?
“漫”话恐龙演化史——阿尔瓦雷斯龙类的小型化故事。 烨子绘,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白垩纪可谓是“巨龙的时代”。 这一时期恐龙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相当多的兽脚类恐龙走上大型化,甚至巨型化的演化道路。 然而,科学家最近发现,在这些庞然大物中间,有一类神秘的恐龙——阿尔瓦雷斯龙类,体型却在较短的时间内急剧缩小了。 这种变化可能与它们的“食谱”由蜥蜴等小动物转变为白蚁等 社会 性昆虫有关。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介绍,阿尔瓦雷斯龙类是一类小型兽脚类恐龙,是我们熟悉的鸟类的远亲。 它们体型纤细,有修长的双腿和一双“小短手”。 这类恐龙的化石在亚洲、欧洲和南北美洲都有分布,化石记录从距今1.6亿年左右的晚侏罗世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期,之后与大部分非鸟类恐龙一起灭绝。 四种代表性的阿尔瓦雷斯龙类的生态复原图,展现不同演化阶段阿尔瓦雷斯龙类恐龙体型和食性的差异。 韩志信绘,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此次研究发现,阿尔瓦雷斯龙类的小型化,并不是缓慢逐渐发生的,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体重的急剧下降,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距今1.1亿年到8500万年间。 “早期的阿尔瓦雷斯龙类体型相较于霸王龙等而言,也是很小的,体重约5千克至50千克,也就是火鸡到小鸵鸟的大小。 而小型化之后,体重变为约0.5千克至5千克,大部分体型要小于鸡,甚至和鸽子差不多大。 ”论文第一作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生秦子川说。 阿尔瓦雷斯龙类为何出现了这样的“逆生长”?此次研究发现,阿尔瓦雷斯龙类的小型化,恰逢彻底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大环境事件——白垩纪陆地革命的发生。 据介绍,当时,有花植物开始占领陆地,生态环境发生巨变。 伴随有花植物的繁盛,白蚁、蚂蚁、蜜蜂等 社会 性昆虫开始繁荣起来。 而与此同时,阿尔瓦雷斯龙类开始了它们的小型化过程。 这种时间上的吻合表明,阿尔瓦雷斯龙类的小型化过程有可能与它们从肉食性或杂食性,转变为虫食性有关。 “一般认为,小型兽脚类恐龙是机会主义者,有吃的应该都不会放过。 一些早期的阿尔瓦雷斯龙类可能吃蜥蜴等小型动物。 ”秦子川说,“晚期的小型阿尔瓦雷斯龙类有点类似现在的小食蚁兽。 它们可能是用粗壮的前肢挖掘和破坏朽木、泥巢等白蚁生活的地方,然后再进食白蚁。 它们的吻部前侧不发育牙齿,这可能是为较长的舌头留下伸出的通道,以便粘食蚁类。 ” 白垩纪末期中国发现的一种仅有一个手指的小型阿尔瓦雷斯龙类——单指临河爪龙。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至于阿尔瓦雷斯龙类为何发生这种转变,研究人员推测,高强度的生态竞争可能是一个原因,因为在同时间内,阿尔瓦雷斯龙类的不少远亲都在逐渐大型化,有些体重上升两到三个数量级。 到了白垩纪末期,大型食肉动物的生态位应该已经“人满为患”,而阿尔瓦雷斯龙类的“逆生长”为生存赢得了一定空间。 不过,研究员表示,要具体证明阿尔瓦雷斯龙类食蚁假说,尚需要更多来自功能学和生态学的证据。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南非金山大学合作完成。 策划:金地 文字:金地、雷云亮
外链关键词: 怀胎十个月 专升本几年可以考试考研 老化的作用 新民起航专升本 精代表什么生肖 美的空调安装费用标准 天气丹面霜怎么样 上海第一美女本文地址: https://www.q16k.com/article/b94b5a4660ea6aae0e9f.html